降水采樣器的使用細節有幾步
點擊次數:55 更新時間:2025-11-05
降水采樣器的使用細節
一、采樣前準備
選址:選擇開闊、無遮擋的區域,遠離建筑物、樹木、煙囪等可能影響降水采集的障礙物。一般要求采樣點周圍空曠,與最近的障礙物距離至少為兩倍障礙物高度,以確保采集到具有代表性的降水樣本。例如,在城市環境中,應盡量避開高樓大廈和大型工業設施;在山區,要選擇山頂或山脊等開闊位置。
儀器檢查:仔細檢查降水采樣器各部件是否完好無損,包括采樣桶、漏斗、蓋子、支架等。確保采樣桶內部清潔,無殘留物質,以免對采集的降水樣本造成污染。同時,檢查蓋子的密封性能,保證其在非采樣時段能有效防止外界雜質進入采樣桶。
校準與設置:根據采樣器的類型和使用說明,進行必要的校準工作。例如,對于一些帶有自動記錄功能的采樣器,需校準時間、降雨量測量裝置等參數。設置好采樣的起始時間和結束時間(若有此功能),以及采樣間隔等相關參數,確保采樣過程的準確性和規范性。
安裝與固定:將采樣器平穩地安裝在預先選定的位置,使用支架或其他固定裝置確保其牢固穩定,防止在風雨天氣中發生傾倒或移位。采樣器的高度應符合相關標準要求,一般距地面一定距離(如 70 - 120 厘米),以避免地面揚塵等對樣本的干擾。
二、采樣過程
開啟采樣:在預計有降水來臨前,及時打開采樣器的蓋子(或啟動采樣程序)。對于手動操作的采樣器,要注意操作的及時性和準確性,避免因人為疏忽導致錯過降水初期的采樣。有些自動化采樣器可通過傳感器感知降水并自動開啟采樣,但仍需定期檢查其運行狀態是否正常。
樣本收集:隨著降水的發生,雨水通過漏斗流入采樣桶內。在采樣過程中,要密切關注采樣器的工作情況,確保排水通道暢通,防止因積水過多而溢出采樣桶或影響樣本質量。若遇到強降水天氣,可能需要適當增加對采樣器的巡查頻率,以應對可能出現的問題。
防止污染:采樣期間,要特別注意防止外界污染物混入樣本。避免在采樣器附近進行可能產生揚塵、煙霧或其他污染物的活動。如果采樣點周邊環境存在潛在污染源,如道路揚塵、農田施肥等,應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,如設置防風屏障或調整采樣時間,以減少對降水樣本的干擾。
三、采樣后處理
關閉采樣:當降水結束后,應及時關閉采樣器的蓋子(或停止采樣程序),以防止后續空氣中的雜質進入采樣桶污染已采集的樣本。對于一些需要長時間保存樣本的情況,可在關閉蓋子前,先對樣本進行初步的處理,如添加適量的保存劑(根據檢測項目要求而定)。
樣本標記與記錄:在采樣桶上清晰地標記采樣日期、時間、地點等信息,以便后續數據整理和分析時能夠準確對應。同時,詳細記錄采樣過程中的相關情況,包括降水開始和結束時間、降水強度變化、是否有異常天氣現象(如雷電、大風等)以及采樣器運行狀況等信息,這些記錄對于評估樣本質量研究降水特征都具有重要意義。
樣本運輸與保存:將采集好的降水樣本小心搬運至實驗室或指定的保存地點。在運輸過程中,要確保樣本的穩定性,避免劇烈震動、搖晃或溫度劇烈變化等情況,防止樣本中的化學成分發生變化或物理性質改變。按照不同檢測項目的要求,選擇合適的保存條件,如低溫冷藏(一般 4℃左右)、避光保存等,并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對樣本的分析測試,以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。